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将颅内动脉瘤比作埋藏在大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相关统计显示,一旦颅内动脉瘤破裂,50%病人在送医途中死亡,40%的病人预后极差。
颅内动脉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却常常造成恶性后果,是造成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长安镇的文阿姨(化名)就遇到了这惊心动魄的险情,她脑袋里的动脉瘤被“引爆了”。
“保命”
急诊脑血管造影+右侧破裂动脉瘤栓塞+腰大池置管引流
时间倒回到两个月前,2月10日早上7点左右,文阿姨还没起床,突然头痛起来,恶心呕吐,2个小时后,症状丝毫没有缓解,家人将她紧医院急诊科。
“文阿姨属于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我们考虑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神经外科方启龙主任会诊后,给出了诊断。
脑动脉瘤破裂好比是自来水龙头被打开了,出血非常快,甚至可以用汹涌来形容,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我们要做的就是,快!”
11点20分,在文阿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文阿姨接受了急诊脑血管造影。
果不其然,文阿姨颅内右侧的后交通动脉瘤,正在破裂出血。
当时文阿姨处于Hunt-Hess四级,已经处于浅昏迷状态。Hunt-Hess分级法是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级法,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五级。
病情凶险,危机四伏。
神经外科方启龙主任联合放射科陶一鸣医生,在介入科专家的指导下,对文阿姨破裂的动脉瘤进行栓塞。
之后,方启龙主任又为文阿姨进行了腰大池置管引流手术,以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的痉挛,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过急诊手术,文阿姨的凶险的病情被遏制了。
“拆炸弹”
一个月后,左侧动脉瘤栓塞
在2月10日的脑血管介入检查中,发现文阿姨除了右侧的动脉瘤正在破裂出血之外,左侧还有一个5.1*4.8mm的动脉瘤。
“在临床上,我们把这样的动脉瘤叫做镜像动脉瘤,是非常罕见的。”方启龙主任这样说。
在当时的情况下,文阿姨的病情非常凶险,综合各方因素,医生们对文阿姨右侧的破裂的动脉瘤进行了紧急处理,对左侧尚未破裂的动脉瘤暂时“先放一放”。
但是,这颗左侧的动脉瘤就好比“不定时炸弹”,随时有破裂的风险。
一直到3月8日,文阿姨的病情逐渐稳定,再次接受了DSA下左侧动脉瘤栓塞,这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被顺利拆除了。
根据文阿姨的情况,医生为她选择了最适合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方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血管的稳定性。
“改善功能”
脑积水腰大池腹腔分流
在脑血管瘤破裂的病人中,有50%-60%的人,都会并发脑积水。因为血管瘤破裂会导致脑脊液吸收功能的部分缺失,即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成比例。
经历两次手术的文阿姨,依然还有恶心、呕吐和头痛的症状,这是脑积水的典型症状。
脑积水的诊治,最常见的是脑室分流和脑室腹腔分流。但是文阿姨在手术后需要服用抗凝药,如果采用脑室分流,在穿刺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出血。
为了避免颅内再次出血,方启龙主医院下沉专家谢志杰主任为文阿姨选择了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就是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膜的吸收能力,吸收脑脊液。
而在腹腔镜下进行分流,可以更精准地选择腹腔端的放置位置,有利于脑脊液更好的吸收。
手术后一周,文阿姨恶心、呕吐和头痛的症状明显好转,4月4日,文阿姨顺利出院了。
出院后,文阿姨特地找人做了一块大牌匾,带着女儿、女婿一起将感谢送到了神经外科病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