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医周丨我们为何选择学医
TUhjnbcbe - 2021/5/5 20:55:00

文/赵哲维

行医路上,总是充满艰难险阻,有欢声笑语,也有默泪感伤。“莫忘少年志,莫畏行医难”,当年的那些理想,在行医多年之后,你还记得吗?之前医生来稿,大家纷纷述说着自己的梦想和执着,只有最纯真的信念和强大的毅力,才能支撑起那件神圣的白衣。行医路上,因为有你我,大家不再孤单。

我们为何选择学医?

近年来,医院暴力袭医事件不断,《柳叶刀》如是说:“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现在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高付出、高风险、低回报,愿意在高考志愿中填写“医学”的高材生一年少于一年,将来中国真会天下无医吗?你还记得当年高考为何选择学医么?

高考前夕,医院体检,碰巧遇见了同学的妈妈。她是那里的医生。看到她穿上白大褂的那份自信和从容,让我对医生充满了景仰。

也就是那年轻时的冲动选择,让我踏上了学医的漫漫长路——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决定报考医学院校,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大学期间,周边综合院校的朋友们拥有的各种社团及文艺活动,生活不限学习,特别多样,丰富多彩。这医学院校一比就输了——有个说法是,朋友总约不到的有几类人,其中一类就是医学生。由于需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考试,医学生经常捧着厚的像砖头一样的书挑灯夜战,基本学习已忙成狗,娱乐什么的还是别提了。

但奇怪的是,当时也并不觉得自己苦,反而很充实快乐,因为考试越多,就意味着离自己穿上白大褂的理想越近——大五那年,我终于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实习医生,在医院里穿梭,能帮老师和患者解决一些小问题,顿觉自己能干不少,前头也一片光明。

当我准备报考志愿的那一瞬间,我只想学医;当我准备考研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刻,我只想选儿科;当毕业找工作的那一段时间,我只坚持自己的初衷: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

夙愿达成,从医好几年了,如今看到医学类院校招生断档,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拒绝学医,我理解他们是看到了目前严峻的形势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低廉的收入+5+3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连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以上种种足以动摇一颗年青人的医学梦。

拿自己的必经之路来说,自高考志愿选择了医学,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不平路。

从小体弱多病,打小就是村里那间唯一诊所的常客。从那时起,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就有一种好感,可以帮人解除痛苦。?

但是真正在我心里埋下种子,还是亲眼目睹了村医叔叔让溺水的表弟死而复生的场景(其实现在看来就是心肺复苏),时隔十几年,仍历历在目!那时我把村医叔叔列为偶像,打心底顶礼膜拜!

就这样,当高考前班主任让我们把心目中理想的专业和大学写下来,我毫不犹豫写下了:医学,同济。?

之前读到过一位前辈的话:当医生特别吸引我的一点,是我永远都会处在一个帮助别人的位置。我可以手拿一盏灯,在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带他一起走出人生的低谷。

带着前辈的嘱托,记得高考时的理想,我们在行医路上,坚定前行。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医生追梦的敢与不敢

白大褂再沉,也要每天披上,10年如一

高考我选择读医,如今并不后悔

一路走来的荆棘坎坷

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后,才发现困难重重,除了每天停不下来的工作,医患关系更如一根紧绷的弦,拨动着每个医生最脆弱的神经。年那次哈医大伤医事件,震惊国内外,而作为受害者的同学,更是需要钢铁一般的信念,才能继续坚持自己的医者梦想。

犹太人说:认真做好现在的事情,上帝便会安排你的未来。

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最初选择学医,也许只是因为一种冲动、一种好奇,甚至带着很多无知。

慢慢的,逐步的学习将我带入医疗的现实,逐渐感受到医的鲜活、无奈和神秘。慢慢的,经历了一路上的波澜,我才开始真正意识到,我是一个医生,一个妇产科医生。

时过境迁,无论事情的原委真相如何,这样的结局真的无数次动摇我们内心最初的选择,因为对于那件白大衣我们已经心有余悸。

那次事件中离开的正是我的同班同学,所以在那个毕业季,不止是我,应该说我们那一群人都很犹豫,甚至很想在择业时重新选择一个新的方向,从此逃离……

除了医患关系,医生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时候,你是否也曾有过这种担心“我是不是染上了乙肝?结核?HIV?”因为我们,脱掉神圣的白大褂,也是一个普通人……

今年9月底开始就有各种感冒症状,总也不好,一开始师兄大人开玩笑说,你别是艾滋病吧,我说咋可能嘛,哇哈哈哈,但过了一个多月还是不好,我也有点顶不住了,我想难道我终于还是中招了?

……

尽管如此,一旦开始有怀疑,记忆就开始变得模棱两可,很有把握的事也会可能问自己一句“真的吗?”由于急诊是不常规验传染病的,于是我开始假设我是否有可能在某次忙乱中没有保护的碰到别人的血液,我开始假设我的手上是否可能有隐性的,不疼的,但却是有破损的小伤口。

我开始假设会不会有时洗器械的时候手套破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但我没有感觉,是否因此就有可能又接触到他人的血液,此时我完全想不起来也不敢肯定了。

于是10月13日,我第一次给自己做了HIV血检----当然还有唾液检查可以选,但我固执的相信血检的操作误差会比较小。坐在马桶上,一边盯着测试板一边想,如果是阳性的,我该怎么办?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王浩是我同班同学,害怕过,但我没有放弃

我是医生,我也怕HIV阳性

舍不得,放不下

前路如此坎坷,我们的内心也曾泛起涟漪——明明知道医生苦,我们为何还在坚持?

是为了更好的待遇?是为了轻松的假期?不,这些我们都没有,坚持只是因为我们舍不得、放不下。

舍不得什么?

舍不得作为一名医生治愈病患后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金钱买不回来的。

每当看到医院来,痊医院,并真心地跟你说一声,医生,谢谢了!

每当遇到自己在门诊治愈的病人再次挂上你的号,向你投以信任的目光和感激的表情时!

每当重病人经过我们的日夜奋战而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看着平稳的生命体征在跳动时!

每个“每当”发生时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病人的感谢和痊愈,犹如甘露,更犹如动力油,让我忘记了之前的种种委屈和躯体的疲惫,又再次充满冲劲地继续做一名儿科医生。

放不下什么?

放不下孩子们。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国度,孩子,向来都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舍不得、放不下的那份情怀,我想,还应该有一种来自医生内心的本能,一种救死扶伤的本能!

事情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个周末,我陪着先生和孩子在运动场玩耍,球场的东边有几个高中生在打篮球。我坐在操场边看先生教宝宝拍皮球,忽然东操场传来呼救声,我看到一个学生躺倒在地上,身边围着他惊慌失措的球友。几乎同时,我起身把手机塞给先生火速向出事地跑去!

到达现场,经初步判断,这个学生已没有意识、没有自主呼吸、大动脉也没有搏动!情况异常紧急!

我噗通就跪下了,在水泥地上开始给这学生进行胸外按压,并大声叫旁人马上致电“”,同时询问是否有人懂得心肺复苏?所幸,有位老师说他学过。于是,在他的协助下,我们一起对这孩学生做心肺复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埋头按压,浑然不知,直到15分钟后,救护车来了才停止动作……

事后,我才发觉自己本应很耐磨的牛仔裤早已经被水泥地磨破,两个膝盖也跪出两大片青紫——你懂的……做过心肺复苏的同行都能理解这个力度所造成的后果。

回到家,先生一边给我的膝盖搓红花油,一边数落我:“……真是想拉都拉不住你,跑这么快!唉,你也不想想后果…”。

在临床这么久,我明白他的意思,我也完全懂他所讲的“后果”指什么:告医、打医、杀医……要知道,现实中,部分民众对待医护的心理已经极度扭曲:这学生被救回来了还好,万一没被救回来,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可是当时我真的没时间去想,作为医生的本能,听到呼救,瞬间只会飞奔到现场进行施救!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我的几位同事兼闺蜜分享,她们的反应没有让我意外——经过短暂的沉默,她们都对我说:出于本能,我想我也会这样做!

可实话说,想想整个过程我是有些后怕的。

因为任何一个环节慢了一分钟,也许胎儿就没了!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恐怕我病情交代得也不怎么样!万一假设出了意外,没有按照上级医师要求行剖宫产术的我会不会背上最大责任?

但当刻我只知道,无暇多顾,拯救孩子!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两次辞职,可我从未真正离开

亲身经历,这就是医生的本能!

不忘初心,但求理解

患者带来的感动

医患关系虽然恶劣,但更多的患者和家属带给我们的是回忆,是感动,是对我们的感激,即使我们没能挽回他们的性命……

经过我们的努力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孩子曾一度好转,可不等他再稳定些,病情就又恶化了——一天,没有任何预兆,孩子的心率、呼吸突然骤停,经过长时间抢救,我们仍没能改变最终的结局……他还是走了。

母亲抱着他放声大哭,凄惨的哭声充斥了整个病房;父亲握着孩子的手在默默流泪,嘴里反复念叨着“宝宝,下辈子,下辈子你一定还做我的孩子……”

人到中年,痛失爱子,人生之痛莫过于此。

不知不觉,我的眼前也模糊了——想起患儿父母在病房的日夜守候,那么坚强,那么隐忍;每次和他们交待病情、谈及费用、需要签字时,沟通无任何障碍;每到交接班结束后,他们过来跟值班医生说的都是“我们不问病情,就是跟您说一声,我们就在这,有事就叫我们吧”

……

多么善良的人,为什么要他们经历这种苦痛折磨?!

告别终究要结束。要离开时,孩子的父母对我们并没有丝毫责问、打闹,而是向我们鞠了深深一躬,含泪说谢谢。

这样的家属有太多太多,他们总是能突然击中你的泪点,即使再苦再累,面对他们真诚的话语,让我们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这时候我才看到了孩子的父亲:他穿着皱巴巴的棕色西服,显然来自农村,头沉沉垂着,显得筋疲力尽,看不清表情。

我正想详细告诉他,孩子目前的病情比较危重,可话还没说完,他突然抬起头来,一字一顿认认真真地跟我说:“孩子的病情,我们很清楚。请你们尽管救治,真不成功也不埋怨你们。”

我稍稍愣住了,他和以往接触的某些患儿家属怎么不太一样。

孩子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头颅CT显示严重脑积水,脑肿瘤。站在监护室门口,我再次面对孩子父亲,告知孩子的情况,在告知过程中,他再次说了一段让我们惊讶又感动的话——

他指着墙上器官捐献的宣传画说,“医生,我的孩子做过许多检查,我知道她除了脑子不好其他器官都是好的。如果你们感觉我孩子救活的希望不大,我愿意把她的器官无偿捐献出来,让其他小孩用。”

正是这成长路上一点一滴的感动,才让我们在学医的路上不再后悔。即使我们还是一个小小的实习大夫,也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怀揣着当初的理想,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实习小大夫,可能我们的身份不能被很多患者认同,但是从这件事上,我所学到的是——做一个像石灰一样的人。别人越泼你冷水,你的人生越沸腾。

我们的前辈教导我们,医学是一门走进生命的学问。它不是我所要应付的功课,也不应是无可无不可的一堆术语,而应该成为生命中的真正关怀。

……

过去1年的实习,始终被鞭策着,被批评着,也被温暖着。一朵花,真正迎风开放的时候,不是因为风,不是因为雨,只是因为她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这个土壤就是她所处的时代,就是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身边有很多真正喜欢学医的同学,他们并不会担心自己的理想被残忍的社会践踏。他们追求卓越,告诉大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分数。我相信,这些人凤凰涅槃的那一刻,光明会战胜黑暗。

这才是医学的力量。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有些生命,即使再努力也……

复旦儿医:5年行医路上的暖意暖意

在协和实习,那些患者教我的……

这才是医学的力量!说的真好。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说,只要我们还在岗位上奋斗着,我们就不曾忘记过当初的誓言;只要还有这么多同仁和我们奋斗在一线,我们就不曾孤单;只要还有患者需要我们,身上的白大褂再沉,也不曾脱下!

责任编辑:赵哲维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信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邮箱:yxfepd

easyhin.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周丨我们为何选择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