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并发脑积水
TUhjnbcbe - 2021/3/13 9:36: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为一饱受三叉神经痛困扰多年的患者成功解除痛苦。今年56岁来自*陂的胡女士(化名)罹患三叉神经痛已5年之久,医院进行过射频消融治疗,疼痛一度得到缓解,但没过多久,疼痛再次发作,并日益严重,虽然女士一直在坚持口服“卡马西平”(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但药物效果越来越差。几天前,胡女士右侧面部疼痛剧烈,以至于连吃饭、说话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生活。后来其家人通过打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的专家门诊。张主任接待胡女士后,第一时间安排其住院治疗。入院后,神经外科团队在张主任的主持下对胡女士的病情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与胡女士本人及其家属沟通后,决定为其进行创伤和风险相对较小的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手术于1月13日上午进行,在导管室、麻醉科等学科的支持下,张华主任带领张化明副主任医师等团队成员在全麻下成功为其实施了该手术。术后患者即刻复苏清醒,当天即开始下床活动,困扰其多年的疼痛也顷刻间消失。

据张华主任介绍: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操作技术较为简单、病人耐受性良好,在全麻下接受整个手术,过程中几乎没有疼痛和不适感,手术时间短,平均30分钟(不包括麻醉诱导和苏醒),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无皮肤切开,也没有伤口疼痛,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在95%以上,术后短期内即可出院。该手术近期疗效与微血管减压术相近,主要缺点为部分患者短期内会有轻度到中度半侧颜面麻木感和咀嚼力减弱,但一段时间后都能改善。该手术主要适合长期服用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特别是身体基础疾病多、高龄及恐惧开颅手术或开颅风险较高者。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卡马西平内科药物治疗、疼痛科射频消融术、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外科开颅微血管减压术等。以上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世界上治疗三叉神经痛公认的两种经典术式。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示意图

我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已通过微血管减压术为多名三叉神经痛患者解除了痛苦。此次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的开展,丰富了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填补了我院该项技术空白,可以为每一位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解除患者病痛。

未来,神经外科将与神经内科、康复科、疼痛科等学科加强合作,拟在三叉神经痛、癫痫、帕金森、昏迷促醒康复等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积极开展工作,为更好的解除群众疾病痛苦而努力!

张华医生简介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神经外科学硕士,年入选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兼职: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

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工作,曾在国内外多家著名神经外科中心深造。对颅脑损伤、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良恶性肿瘤、脑积水、颅骨缺损等疾病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及显微手术治疗,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烟雾病等。对顽固性头痛头晕、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研究。承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基金青年人才项目、面上项目及武汉市卫生计生委临床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多次。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脑科医生

TUhjnbcbe - 2021/3/13 9:36:00

本文作者:内蒙古医院王海瑞;本文来源: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年第30卷第10期;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站,神外前沿转载已经获得医脉通授权

随着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量的增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在临床并不少见,但并发脑积水罕有报道。我院诊治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SSI并发脑积水的患者,给予抗感染、清创、取出钉棒内固定、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处理后感染控制,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主因“间断性腰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20余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劳累后加重,急性期于私人诊所行针灸、按摩、理疗等,能暂时缓解。2年前开始出现左下肢麻木感,休息及治疗后缓解不明显,于私人门诊治疗(理疗、按摩),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排尿排便未见异常。吸烟30余年,20支/日。专科查体: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侧凸畸形,腰背部皮肤无破损,两侧骶棘肌紧张,左侧臀肌萎缩,L4/5、L5/S1椎旁压痛、叩击痛阳性,向左下肢放射疼痛,右踝内侧针刺觉减退,腰椎过伸试验阳性,右长伸肌肌力5-级,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阳性,双膝腱反射对称,左跟腱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阴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末梢血运良好。腰椎MRI检查示腰椎退行性变,L4/5、L5/S1椎间盘突出,相应平面椎管狭窄(图1~3),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4、5),血常规、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于年3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收入院。

因患者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具备手术指征,行腰椎后入路L4/5和L5/S1椎板、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中无明显硬膜损伤。术前30min使用头孢呋辛钠1.5g预防感染,手术时间2.5h,术中出血量ml,术后给予脱水、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明显。术后切口引流持续3d,ml/d,为淡血性,考虑术后隐性脑脊液漏。术后第6天出现腰骶部疼痛,向双侧臀部放射,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重新留置尿管。术后第7日体温37.8℃,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血白细胞(WBC)13.7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71.94%,降钙素原(PCT)0.1ng/ml,超敏C反应蛋白(CRP)37.31mg/L。切口处彩超检查提示腰部切口下方软组织肿胀,肌层下方5.3×43.0mm液性暗区,拆除切口缝线,未见脓液,高度怀疑切口感染,取伤口内分泌物送细胞菌培养。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给予万古霉素(0.5g静滴,每6小时1次)、头孢哌酮舒巴坦(1.5g静滴,每6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行腰椎MRI检查示内固定周围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肿胀(图6)。在彩超引导下分层穿刺,抽出脓液25ml,为*色液体,无臭味,细菌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停用万古霉素,改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急行清创、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护创材料(VSD)负压引流,术中见肌层深面大量脓性物及炎性肉芽组织;1周后再次清创,仍可见脓性坏死物,炎性肉芽肿,拆除椎弓根螺钉系统,保留椎间融合器(图7)。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改抗生素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静滴,每8小时1次),10d后伤口分泌物培养提示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给予伏立康唑(0.2g静滴,每12小时1次)抗真菌治疗,同时使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输注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15d后伤口真菌、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体温维持在37.1℃左右,停用亚胺培南,伤口深部热疗,臭氧治疗1个月,伤口愈合。术后3个月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为胃内容物,查体:颈软,无抵抗,行头颅MRI提示脑积水(图8、9)。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后头痛可缓解。停用万古霉素,改为利奈唑胺片(mg口服、每12小时1次),美罗培南(2g静点,每8小时1次),加用两性霉素B;加强脱水(甘露醇ml静点,每8小时1次),拔除中心静脉置管,改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行腰穿未穿出脑脊液,治疗13d,头痛症状加重,转神经外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第2天头痛缓解,脑脊液检查未见颅内感染。继续同前抗感染治疗。术后2个月患者体温正常,复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数、血小板、ESR、CRP均降至正常范围。停用静脉用药,继续口服利奈唑胺3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MRI示L4~S1椎体信号部分减低,L4~L5椎体水平背部皮下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STIR呈高信号,L4/5、L5/S1椎间盘信号混杂,可见金属伪影(图10、11)。患者感染控制,未再复发。

讨论

SSI是腰椎手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2.2%左右。一旦发生感染,后果较为严重,治疗难度极大,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和痛苦。目前对脊柱术后SSI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脊柱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可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方面,包括年龄、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既往脊柱手术史、手术部位、输血、内置物置入、手术切口、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Friedman等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体重指数(BMI)>35kg/m2为椎板切除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BMI>35kg/m2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Cooper等回顾性研究了例脊柱手术患者,14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4.0%;后入路感染率为8.1%,前入路无感染;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手术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积极营养支持也可降低感染率。Ogihara等收集了10个中心例腰椎手术成年患者,其中26例(0.65%)发生术后SSI,手术时间2h(P=0.)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Maragakis等通过多变量分析了脊柱手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长、美国麻醉学学会评分3分以上、腰骶部位手术、后路、肥胖、术前备皮、术中吸入氧浓度小于50%。本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行腰骶部位手术、手术时间>2h、后路手术、内置物置入、脑脊液漏都是致其感染的高危因素。另外此患者术前长期行针灸烤电等保守治疗,破坏皮肤屏障,可能与本次感染存在密切关联,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分析研究。

对SSI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尽快控制感染的关键,但是诊断较为复杂,需要依靠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炎性指标、病原菌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做出判断。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怀疑SSI:①术后持续3d体温超过38.5℃,拔除伤口引流管后体温快速升高。②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后突然出现切口持续性疼痛,压痛、叩击痛阳性,或合并肢体放射性疼痛。③出现切口红肿、渗液,分泌物或引流增多,甚至伤口裂开,流出脓液。④血WBC计数、CRP、PCT、ES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1L-6)、白介素-8(1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或合并细菌培养阳性。⑤脊柱MRI检查提示局部异常积液。刘少强等回顾性分析了例脊柱手术术后发生SSI的例患者的资料,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切口渗液(69.4%)、体温升高(62.0%)、白细胞升高(49.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44.4%)、切口红肿(37.0%)和切口疼痛(30.6%)。有学者观察了脊柱术后SSI的炎症指标的表达变化情况,血清IL-6、PCT、γ-干扰素(IFN-γ)、TNF-α四项指标中,特异度最高的为IL-6,敏感度最高的为PCT,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92.4%,特异度93.5%。本病例术后症状缓解明显,从第6日开始出现腰骶部疼痛,向双侧臀部放射,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第7日体温、ESR、WBC、%NEUT、CRP升高,切口处压痛、叩击痛阳性,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怀疑SSI,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脓液,细菌培养出大肠埃希菌,支持SSI。

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SSI,应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但是对于有内固定的患者单独使用抗菌素有较高的失败率,并且使治疗延迟,导致感染加重;对已经化脓的患者,及时手术清创是关键的治疗手段。抗生素在治疗SSI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静脉应用抗生素一般需要4~6周,停止静脉应用抗生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体温正常、症状基本消失、化验指标连续正常至少1周以上,然后改口服抗生素继续应用3~6个月。确诊SSI后内固定是否保留一直争议较大。Ho等回顾性分析了53例脊柱融合术后SSI的患儿,在接受冲洗和清创手术时,如果不取出所有内置物,有将近1/2的感染仍然存在,建议清创过程中应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彻底破坏细菌所形成的假膜;但取出内置物会导致融合失败、脊柱不稳定,需要再次手术。也有学者认为内固定可以保留,其对例脊柱内固定手术中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10例患者在清创手术时全部保留内固定,所有感染得到控制,随访无复发。本例患者经多次清创VSD负压吸引术后感染未能控制,取出了钉棒装置,因炎症造成周围组织粘连,组织移动度差,椎间融合器取出损伤神经风险高,保留了cage。最终感染得到控制,椎间融合,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避免了再次手术。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常见的形成原因包括脑外伤、脑内炎症、脑血管畸形、Arnold-Chiari畸形、中脑导水管部分阻塞、乙状窦受压迫导致后颅窝静脉引流障碍、脊髓脊膜膨出等。此患者腰椎切口深部感染形成局部炎症,致脑脊液交通循环障碍,影响脑脊液吸收,因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脑膜刺激征阴性,脑室腹腔分流前腰穿未穿出脑脊液,术后检查脑脊液,未见颅内感染。发生脑积水后应尽早处理,不能等到脑室系统明显扩大才实施。Machado等对脑积水分流时机进行了研究,得出及时行分流术可以避免脑积水发生时对脑组织的伤害。该患者出现脑积水后及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症状缓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未造成进一步的脑损伤。

脊柱外科手术可大大提高脊柱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SSI也不容忽视,如何预防和控制SSI,仍需骨科医生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并发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