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中医治胃下垂: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本人医案
男28岁
头晕,沉,眠差,心烦,口干,饮不多,胃胀,腹胀下坠痛,肠鸣,腹凉,腰空痛,手足冷,大便溏,小便频数,白天8次,夜尿4次,色清,偶*,舌红苔薄微白,舌面泛水,舌前凹陷似勺,脉沉弱。
西诊:胃下垂
开:__7剂,服3剂自觉胃上提
7剂后诸证好转
本人医案粗解,望众师斧正:
四诊辨证论治:舌两边卷起且厚肝胆郁而初化热,舌尖及舌中后部为凹陷似芍为肺脾胃之虚,且肾阳虚致膀胱失气化之职,脉沉弱主里主饮,气血不足,总为脾肾阳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阳不降,乱气于中,肝胆热为标,此为肝郁木陷水寒,肺脾胃之虚,加之膀胱气化失司,法当升阳举陷,扶助脾肾之阳少佐清肝之品,(一为清肝,二为反佐大队阳药化热)
用升阳益胃合五苓散加*芩(清阳,反佐阳药),附子(加强温化之力),葛根(加强升举之力,去苍术防其燥),纵观全方含辛开苦降仲圣泻心汤之意。
*芪20克、半夏5克、*参10克、炙甘草10克、独活5克、防风5克、白芍10克、羌活5克、橘皮6克、茯苓20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10克、*连5克、猪苓10、泽泻10g、桂枝10g、*芩10、附子6g、葛根20g。
7剂后,前后舌形对比芍子舌已趋于平坦,病人自述,服药3剂后,胃有升提之感,胃胀,腹胀,痛消失,以明清阳之气升腾,阳气使胃复其位,行其脾升胃降之功,肠不被胃压迫,胀痛皆无。
清阳得升,胃气得降,脾阳肾阳得助,诸证大减……
原方出处:
1.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此汤主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主治:升阳益胃
方 名:升阳益胃汤(补养之剂)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升阳益胃
方歌:升阳益胃参术芪,*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连(1.5克)
主 治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2.五苓散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出处:《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用量: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传承中医,发扬国粹,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临床技能,欢迎中医同仁们参与经方临床医案讨论中来,中医理论体系构架不同,医案讨论答案不同,故医案答案没有唯一,只有最佳,这样在探讨医案中,升华我们的灵感,期待您的参与、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