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四篇
TUhjnbcbe - 2025/6/10 18:48: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1—2分)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1分)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八、结束语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的光亮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依恋之情


  长篙……


  星辉……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8年赴美留学,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xìng)(gāo)


  ǎo)(sù)


  (lán)(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三.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知识准备: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问题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问题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内容赏析:板书见课件


  教师参考: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


  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第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


  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


  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

《再别康桥》教案「篇二」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5分)


  (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唱中,表达着诗人在现实情景中的感伤情绪;中间五小节为诗人的梦境或回忆、想象,意象的处理技法上都表现出了诗人的独到匠心。


  二、学情分析


  在《沁园春·长沙》《雨巷》两首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对诗歌语言的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进行赏析,但分析的过程还不够完整,较难从诗歌的语言中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学过程中试着在解读诗歌言外之意时插入对诗人的简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


  2、进一步学会分析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和跳跃性特征的方法;


  、进一步掌握意象与情感的分析方法;


  4、读懂《再别康桥》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


  范读和配乐朗诵、问题引导、小组探究、传统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或许都曾和两个学校朝夕相处了很多年。如今离开母校的你们,最留恋母校的什么?最想回到母校的哪个角落?为什么?


  生答。


  师总结:我们之所以会对母校的某处风景、某栋楼有这么多的情愫,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最重要的时光。当我们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些人、事、物都会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将自己对母校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这些我们人事物中。当我们把这些我们用情至深的人事和景物注入笔端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情话。今天,我们讲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最留恋的是母校的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


  二、朗读示范


  1、板书荇、篙、溯的读音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解题


  诗人曾留学英国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年8月,首次回国时作有《康桥,再回吧》一文。年,诗人再次游历欧洲并回到康桥,11月在归国途中的中国海上作《再别康桥》一诗,故言“再别”。


  三、学生根据配乐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云彩:飘动的、绚烂的、梦幻的


  金柳:色彩明亮的、摇曳多姿的、柳=留=留别青荇: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富有生命力的潭水:清澈的、纯净的长篙:诗人寻梦的方式星辉:浪漫的、美好的夏虫:沉默的、多情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四、试着用诗歌里的四个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作别云彩→夕阳金柳→青荇招摇→榆阴潭水→星辉满溯→夏虫沉默→挥手云彩


  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谈谈你最喜欢哪一小节的意境,为什么?并把这一小节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五、分小节赏析第一小节作别云彩


  1、“我”走时“轻轻地”,可以看出诗人离别时怎样的心情?


  结合住校生第一次离家和中秋假后再次返校和家人分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离别时的心情。并明确:离别之时,总是动作轻悄,缓步飘然而去,只为不给送别“我”的对象制造更多的离愁别绪。


  2、“轻轻地走”可以理解,为何来也是“轻轻地”?


  (1)唐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之语。这种情感,在我们回到母校时也常有。“怯”是紧张的,激动的,急切的。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回母校的脚步必然是轻的。我们沉浸在回忆的往事里,害怕触及往事。“轻轻的”正是这种“近乡情怯”的体现。


  (2)诗人年康桥认识林徽因,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于年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但徐、林二人并未走到一起,林徽因对于徐志摩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更像是徐志摩的单相思。年,当徐志摩听说林徽因在北京举行演讲时,徐即刻从南京乘飞机往北京,但不幸的时,由于天气原因,飞机失事。正是这样一段康桥往事,徐志摩回到母校不免勾起这段甜蜜而忧伤的回忆,“轻轻地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徐志摩的才情与他的多情是相似的。年,徐志摩在北京认识了陆小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年10月,陆小曼离婚后与徐志摩成婚。


  、为何招手也是“轻轻地”?


  一言一行总关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种离愁别绪中,我们总是希望离别的时间能慢点,离别的慢与动作的轻轻,正是这种心情的体现,是感伤不舍得心里写照。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第一小节连用三个“轻轻地”有什么妙处?


  (1)强调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怕打破此处的宁静和美。


  (2)三个轻轻都传达出离别的感情,奠定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形成往复回环的效果,富有节奏感。


  二、分节赏析


  第二小节


  1、哪位同学可以描绘一下“夕阳金柳”的画面?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在河畔的柳枝上,如青丝般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条泛着金光。柳枝的倩影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微风吹过,泛起点点圈圈的涟漪。


  2、“新娘”可否换成“姑娘”,为什么?


  不好。“新娘”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一个女子一生只有一次当新娘的机会,只有用新娘这个词,才能表现出康桥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荡漾”改成“飘荡”好不好?为什么?


  (1)飘荡是来回摆动;荡漾不仅有来回摆动之意,还有泛起阵阵涟漪感。


  (2)诗人对新娘般的金柳的感情,不是一飘而过的,而是久久不能平复的。用荡漾,更符合诗人的心境特点。


  第三小节


  1、“油油的”你能联想到哪些词?用“油油的”形容青荇,可否换成“自由的”?


  (1)绿油油、油光、润滑油……


  (2)“油油的”表现出青荇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荇在水中亮丽的光泽、自由地生长的情态。


  ()“油油的”讲青荇随水起伏、招摇荡漾的姿态表现了出来。


  2、你能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体会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甘心是一种心甘情愿。诗人爱屋及乌,爱康桥,爱康桥的水,愿做一条水草,陪伴康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无尽的爱恋和永久的深情。


  第四小节


  1、“揉碎在浮藻间”,是什么被什么揉碎在浮藻间?


  彩虹一样的梦被浮藻揉碎在清澈的潭水中。


  2、怎么理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诗人将潭水比作虹,又将虹看作是梦。虹倒影在水里,也就是说诗人对康桥的迷梦沉浸在水里。之所以说“揉碎”,其实主要表现的是诗人被康桥的美陶醉以致意乱神迷。


  (2)诗人第二次来到康桥,已经是六年之后的时间,然而诗人对康桥的梦却一直没有变化,藏在内心的深处,因此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正因为此处有梦,才有了下一节的寻梦。


  第五小节


  1、寻梦为什么是问号?


  (1)结合自身写日记的表达习惯,可以发现寻梦表明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是诗人的自言自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半部分是对梦的回忆,而本节则是对梦的找回。


  (2)强化诗人的感情,表现诗人渴望再次回到六年前在康桥的美梦之中。


  2、为什么说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潮?


  (1)结合自身经验谈。


  (2)《诗经·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诗人是情到深处才想放歌,所以可以认为此节是诗人情感的最高峰。


  第六小节


  1、“夏虫也为我沉默”好在哪里?


  拟人,将夏虫人格化,赋予了夏虫人的情感。实际上,夏虫的沉默,就是诗人离别时的无言。而无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语,而是心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纵然有千言万语,但离别是总是化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2、如何从本诗情感的起伏变化来理解“但我不能放歌”?


  我想放歌,是因为我在梦中遇见了康桥。而我之所以不能放歌,一是因为康桥的美让我不敢“造次”,不敢去破坏;二是因为我此时已然梦醒,回到了离别的现实环境中来了。


  、你还能想到其他关于离别时千言万语化成无言的不舍与伤感的诗句吗?


  (1)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李清照《武陵春·春晚》: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白居易《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第七小节


  1、此处连用两个悄悄有什么好处?


  (1)与第一小节首尾呼应,表达诗人轻悄而来,又轻悄而走的情意。


  (2)强化诗人离别时候的伤感和对康桥的不舍深情的作用。


  ()节奏上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三、小结本诗


  1、请你谈谈学完本诗之后对该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顺势讲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理论。


  (1)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郎朗上口。


  (2)绘画美:意象和意境的布局、色彩等。


  ()建筑美:诗歌的排列、字数等形式美。


  四、作业


  完成《新课程新练习》的相关内容。

《再别康桥》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体会诗人淡淡忧愁的离别情绪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诗歌中的融合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为何对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名作《再别康桥》,去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康桥的图片。


  三、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找学生个别朗读,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体感知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提示学生:自古写离别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大家举几个例子。说明它们与本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对比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写的是与人的离别,而本诗写的是与物(康桥)的离别,离别的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借助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诗人徐志摩是如何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探讨: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找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明确:云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箫


  夏虫


  、小结:


  本诗的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云彩、金柳与青荇,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再别康桥》在形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六、相关链接: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七、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
  、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⑵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美


  (二)通过合理想像,再现诗中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三)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诗意表达情感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学习全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难点:合理想像,再现画面,体会诗情,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像法、美点寻踪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离别情感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饮酒作别,可折柳相送,还可长歌一曲,更可写诗抚怀今天,我们以一曲《长亭外古道边》的离别歌开启我们的学习离别诗之旅


  (二)走近诗人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著有《自剖》《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志摩的诗》《猛虎集》等作品他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三)了解背景


  康桥是诗人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年作者再度离开了母校,写下了这首诗正是康河的水的灵性,激发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诗人久蛰他内心的诗的天命他曾说:“我敢说康河是世界上一条最美的水”请听,康桥河畔传来他的心音


  (四)初读感受


  1、师范读,生划分节奏(师配乐朗读)


  2、齐读共评(生配乐齐读,师生互评)


  (五)再读把握


  1、全诗共七节,请从每一节中找出主要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作者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全诗分别描写了云彩、金柳、青荇、彩虹、星辉、夏虫;从标题上看,作者再次告别康桥,他告别康桥的方式很独特,先作别云彩,回忆金柳,拥抱康河,在康河寻梦,在星辉中放歌,却因寻梦不得再度与之离别


  2、在这种情况下,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是寻梦不得后不得不离开康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是失落和感伤的


  、哪一节表现出他的失落和感伤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第六第七节(生读师评)


  (六)精读品味


  1、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美,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图景更美请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图景,抓住景物特征,并通过合理想像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示例一:夕照金柳映河图:日暮西山,金色的夕阳照耀在康河之上,河面波光粼粼,河岸两旁嫩绿的柳枝泛着金光,它随轻风摆动,清新美丽,娇柔妩媚就像是娇美的新娘这般美景让诗人尽收眼底他欣喜若狂,就像新郎看到新娘一样这便是他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示例二:夏夜离别康桥图: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2、诗中每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读诗感受并请用你的声音把它读出来


  明确:招手惜别云彩图,依依惜别(语气语速:不舍地,轻悄悄地,缓慢地);回忆金柳映河图,欢喜眷恋(语气:喜悦地,深情地);青荇拥抱康河图,永久恋情(语气:深情地,坚定地);寻找彩虹之梦图,渴望梦想(语气:欣喜地,陶醉);星辉斑斓放歌图,激情澎湃(语气:激情,奔放地);夏夜离别康桥图,失落伤感(语气:失落伤感,千般不舍万般无奈)


  (七)美读涵咏


  1、主题归纳:全诗构造一个纯美的记忆中的康桥世界,但现实的“我”不得不与康桥告别,在告别与追忆之间,书写了“我”的伤感与失落情绪康桥是美丽的,但它已随风而逝,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


  2、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优美的诗(齐读)


  (八)链接抒写


  1、读了全诗,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看着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诗行,我们又感受到它的建筑美我们的生活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用文笔去创造美请看视频,仿写一小段表达你的情感(链接生活视频)


  2、教师赠诗《若相离,槐花忆!》


  (九)课堂总结


  相聚总是美丽而短暂的,有的人因伤离别而困顿萎靡;有的人却能淡然面对;更有的人会让短暂的美丽变成永恒,来以忘却离别之伤这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活的智者让我们用的我们的智慧把生活变得诗化般的美好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再次体会诗歌美


  2、用美的眼睛捕捉生活,用美的心情感受生活请课后仿写一首小诗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招手惜别云彩依依惜别借


  回忆金柳映河欢喜眷恋景


  青荇拥抱康河永久恋情抒情


  寻找彩虹之梦渴望梦想情景


  星辉斑斓放歌激情澎湃交


  夏夜离别康桥失落伤感融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二、《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整体思路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①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五、练词以造缘像而披诗――释《再别康桥》之“招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作业:


  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