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不仅是一部人物成长的小说,其中不仅是简简单单的描写人物怎么样变强的,更是在向我们阐述一个个道理。并且最为深刻的矛盾就是,那些道理道理之间的矛盾,而一旦相差就会产生很大的碰撞,所以这也是书里一直在梳理的宗旨。
而在书里,崔瀺就是那个与儒家正宗道理产生分歧的代表。一直以来,崔瀺在书里的形象就是一个欺师灭祖、离经叛道的的儒家子弟。所以说很多读者对他的印象也不太好,甚至也会那先生对他的道理加以否定。
但是在我看来,好像又不是如此。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因为作者说他是什么样,我们就会认同他是怎么样的,这样其实就是简单的看了一本书而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作者描述的这件事中培养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毕竟我们是以上帝视角去看的,当然每个人对崔瀺的学问有不同的理解,当然也会有千奇百怪的看法。
如同那句谚语所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崔瀺的学问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在书里甚至连文圣——崔瀺自己的先生都竭力否定崔瀺的想法,使得他都没有机会实施,这又是为什么呢?
崔瀺的事功学说到底是什么呢?
在书里我们很多次看到崔瀺的事功学说,但是相信很多人并不明白事功学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崔瀺的学生吴鸢那里了解到一些东西,
吴鸢好像自言自语道:“三教之中,道教讲究清净,是一个人的事情。佛家将就今生苦难来世福。唯独我们儒教,与世俗最近,纠缠最深,又有近则不逊远则怨’的困境,学问越大,修为越高,反而越是束手束脚,总觉得伸个腿抬个头,就要触碰到规矩的墙壁了。比如我那位先生,提出的学问宗旨,重学问更重事功,是希望能够将那些腐儒、犬儒剔除掉,有点像是要清理门户,自然会八面树敌,难免受人排挤。
而吴鸢作为一个普通人中的官员,算是中层的儒家学子,他的看法算是大众的看法。看完这个大家应该能明白,崔瀺的学问是去除那些儒家中的糟粕和那些沽名钓誉之辈。但是李希圣就说了一句话让人深思,“关于事功一事,吴鸢你没有做错,但确实是想的浅了。”
按照吴鸢所说,之后如果崔瀺的事功学说成为准绳,读书人读书反而是为了换几枚铜钱,不再是儒家所追求的养浩然正气,那读书人反而为人所不齿了。但是崔瀺的学问真的如此吗?崔瀺自己也没有明确说过,但是可以从他对大骊的规划看出点猫腻,
“过犹不及,大骊朝廷太过推崇文人,使得许多沽名钓誉之辈,以诗歌作为仕途捷径,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必须改一改如今大丽京城的风气,绝对不能够让满朝公卿到贩夫走卒,一味崇尚艳辞丽赋的浮浅学风。必须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必须牢牢拿捏住事功二字,哪怕大骊宋氏改朝换代,不管谁来坐龙椅,都不能丢了这份你我成就大道的根本。”
从这里来看,崔瀺的事功学说旨在为天下人寻找一个固定的学问准则,然后放在那。这样后人就好像看到山顶在那,然后只是向着山顶去爬就行了,不会再爬来爬去还是看不到山的顶峰,好像半山腰有云彩挡住一样。这相当于就是寻找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事功学说大概如此。
文圣有没有肯定崔瀺?他又为什么竭力打压崔瀺?
从崔瀺一直以来对文圣的怨恨来看,他就是怨恨文圣没有支持他,让他实行自己的事功学说。但是文圣真的没有支持弟子吗?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文圣和亚圣的三四之争,文圣落败,结果很惨。而文圣他们实施的具体对抗,就是文圣实施事功学说治理王朝。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文圣是为了崔瀺才打这个比赛的。相信文圣肯定一早就预见了这种结果,而他一直极力打压崔瀺,想必就是怕弟子和自己一样遭了殃。毕竟是自己的大弟子,如同长子一般,自然是更严厉但是也是很关爱的。
文圣打压崔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其实正如前面吴鸢所说的那样,很多人都不可能是儒家的圣人,他们普普通通,而这些人占了世人的大半部分。所以崔瀺实施自己的事功学问时,肯定会触及极大部分人的利益,这样一来肯定会引起这部分人的极大反弹,他的结果可能比文圣老先生还要惨。
其次,如果真的实施了崔瀺制订的方案,就算最后成功了。但是如果他的学问某天出现错误了该怎么办?他就好像是天一样的存在,别人反抗时他会镇压。这不就像人族和神族吗?而儒家又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君子养浩然之气,若是简单以世人功利来学,不符合儒家的。
毕竟像李希圣那样想的深远的人,根本没有多少人。而崔瀺前面其实有个人也这样想过,那就是贾生。所以两个人其实异曲同工之妙,而崔瀺幸亏没有变成贾生那样,否则浩然天下还真不一定能抵抗住。
关于事功学说,书友们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一一答复的。
人间青衫客,坐等论道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