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托斯卡纳#
春节前还做了一个托斯卡纳的案例,咱们做视觉艺术的,形象元素当然是一个也不能少-------圆弧角、肌理墙、拱形垭口….心里知道欠缺了一块,但作为样板间如何取舍与把握,心里没谱。
在罗马到米兰的路上,汽车开始爬山的那一刻,才知道这种由阳光、宁静、从容融汇而成的氛围是无法通过文字或图片来完全体会的。没有震撼,也不是惊艳,如同被与体温相当的温水包围,甚至你不知道何时开始,等发现时,自己已身在其中,就是所谓的“无感”。
真正舒服的衣服应该是无感的,真正好的设计也应该是无感的—当然是为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神或为别人服务的设计。
还是徐志摩说的好:“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需要太多的炫耀和证明,却迷失了自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忘记了纯粹的自我的感受。
托斯卡纳是田园的也是市井的。
纯粹的田园或者市井虽然已越来越少,但终究还是能寻觅到不少痕迹。而二者的完美结合体却燕瘦环肥,芳踪难觅。丽江太田园,周庄仿佛又偏市井…..
托斯卡纳不是避世的桃花源,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香格里拉。舒缓平和,但那份温暖和轻柔润物细无声的侵入骨髓,正如被那漫天的云彩和金色阳光包围的一座座山丘城镇,在和风里无力逃离,任由光阴岁月云卷云舒,无休无止。
拐过安静的街角就是喧闹的集市,再抬头,阳台又被紫色的藤蔓热辣辣的侵蚀,背阴的窗台上,一盆小花静悄悄的探出窗棂….
红尘与仙境就能如此轻松切换,出世入世只在俯仰之间。
关于托斯卡纳的研究不少,但大体从地理环境切入,类似的环境我相信其他地方一定也有,但为何托斯卡纳有着如此独特的建筑与人文呢?
相对于其他的各类风格,托斯卡纳似乎缺乏强烈风格的造型元素或符号,某些被视为托斯卡纳的所谓元素,在地中海甚至其他更遥远的地域都能找到。分类界限那么模糊但是真正的托斯卡纳风格却又是如此明显独特,那就只能从具象的造型元素转到抽象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上寻找源头。建筑只是载体,要体现的是精神,而家居体现的则是对生活的态度。
马克奥勒留是我比较喜欢的哲学家,《沉思录》是我的枕边书之一,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永久翻来覆去的看的书。从南到北兜了一圈后,再回到罗马时,我突然醒悟到,斯多葛派哲学也许才是托斯卡纳的精神源头。
起源于希腊的斯多葛延续到罗马,再在几千年一遇的历史时间节点上正好着陆在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托斯卡纳大区,偶然而又必然的孕育出文艺复兴。帝国、城邦、艺术、文学等等如浪潮一般融入历史时,托斯卡纳却沉淀下来,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散落在各处的乡村别墅,而是“斯多葛式的从容”的生活方式。
托斯卡纳的夜晚繁星满天,遥望星空不禁思绪万千,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的铁骑,也许欧洲就没有了毁灭式的黑死病,也就没有了《十日谈》,中世纪也许再要持续千年。如果美第奇家族没有那么优秀的敛财手段或者不是那么一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如果没有外星人一般天才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斯多葛派的两个主要思想对托斯卡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自然法思想和独立的个人主义。自然法强调人生应该追求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方面我感觉其实类似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讲究系统思维的向上归类法,而不是通常西方思维中习惯于分解的向下归类法。
托斯卡纳的建筑与自然溶为一体,适应于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同时,建筑充分的吸纳自然,仿佛被阳光漂白的墙壁,拥抱阳光与空气的窗户、阳台、庭院,意大利山丘的仿生版的高低错落的建筑造型,仿佛被岁月抚摸风化的圆润墙角,还有那斑斓的暖色色系…….无一不是和谐的共生,这也算是建筑的“无感”吧。
这有些像中国画里的山居图,和谐是共通的。不同之处是中国式山居是“藏”,藏在山体的穴位里,采纳山体的灵气;托斯卡纳的山居是“张”,建于山顶,更近的吸取阳光的精华。
斯多葛个人主义和平等思想认为,个人本身即是自足的,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正是如此,在民居建筑上,托斯卡纳更多的追求自身的感受而弱化向他人的炫耀与证明。他们更多的享受生活,在咖啡、美酒和阳光的氤氲之中与岁月同老,而平和、从容正是斯多葛派的基本外在特征。
看托斯卡纳的建筑,最卑微的工匠也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伟大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大师却能历时四年把自己封闭在教堂之内,比最卑微的工匠还要卑微的从脚手架设计到内容安排、色彩实施全部一人完成。人性的平等可见一斑。
分工更为细化的今天,我们是需要更多的艺术的职业还是职业中需要更多的艺术?如果我们甘于做个工匠,将艺术加在实用之上,将创造溶于劳作当中,应该我们等创造更多,也得到更多。
斯多葛哲学中对人和人性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照亮人类近代文明之路的既不是葡、西两国的地理大发现,也不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更不是喜爱莎士比亚剧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而是14~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这支火炬!《十日谈》的开篇里,从瘟疫里逃出来的那群青年,经过灾难洗礼后终于发现,人性的满足才是生活与生命的终极目的。人性的回归才是点燃火炬的火种。
而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我想在政绩上无能的马克奥勒留如果可以选择,也许他更愿意做一个农夫,在托斯卡纳终老而不是在十多年的军旅奔波中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帝国坍塌消亡。
《沉思录》就成了他精神上的托斯卡纳,他由此获得精神上的从容和坚持的力量。
而今天,托斯卡纳也成了我们终极的田园梦想。
梦想在“两斧子两天”的一块地里,让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梦想的理由原来如此简单----只因为我们渴望幸福!
佛罗伦萨广场街头艺人做手工实习的大学生,产品也可以出售乡村酒店阿诺河阿诺河上的天空佛罗伦萨的乡村小河翡冷翠广场的雕塑美帝奇王宫在我偶像米开朗基罗墓前留影美帝奇的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