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斑斓,叫做绚烂。绚烂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光泽耀眼,形态华美。中国古代文人所说的文采,就包含了绚烂在内。古人所说的“文采”,是由“文”和“采”两个字组成。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引)王充说:“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篇》)这是说,真情实意在心中,文章写在竹简和帛上,表达与内心,自然要互相符合相称。感情激动才能下笔流畅,所以文章写真情而能流露出来。人会写文章,就像鸟兽有毛一样。毛有五颜六色,都长在身体上。如果写文章没有内容,这就是像五颜六色鸟兽的毛无故长了出来。这里所说的文,是泛指文章的修辞风格和技巧,虽接触到绚丽,但毕竟笼统。而曹丕所谈的“诗赋欲丽”(《典论·论文》),陆机所谈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实质上就是指绚烂。
在《文赋》中,陆机从多方面揭示了绚烂的特征。从色彩上看,绚烂“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悽若繁弦。”从光泽上看,可用“石韫玉而山晖,山怀珠而川媚”来形容。从形态上看,可用“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来形容;也可这样比喻:“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关于这几句话的解释,可以参看塌先生的《文赋译文》,可能在网上查得到。但绚烂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纷披,而且也指内容上的挥霍,它既和主体有关,又和客体有关。所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不是既有审美客体的绚烂,又有审美主体的“思纷”吗?陆机形象地描绘了绚烂之美,当然他没有提出绚烂这个词。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所说的“绮丽”,也就是指绚烂。
绚烂文辞彪炳,缛采鲜明,黼黻昭彰,富于美的魅力,故为刘勰所推崇,但它必须服从思想情感的表达。即使像老子那样崇尚朴素、声称“美言不信”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没有抛弃华美之辞的。唐代的司空图,也很推崇绚烂美,不过他更欣赏个中的绮丽、清丽:“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诗品·绮丽》),就是诗人的表述。绚烂绝非淫艳。淫艳,涂脂抹粉、华而不实、飘浮虚伪;绚烂则光艳夺目、生机蓬勃、妩媚天然。司空图形容绮丽“浓尽必枯,浅者屡深”(《诗品·绮丽》),也就是绚烂之极、反归平淡之意。绚烂是属于优美的风格范畴的,它的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我们着重以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作品为例,来谈谈绚烂的美。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杰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其中的名句。最后以诗作结,描绘了长江的奔流,画栋的升腾,云彩的飞动,山雨的来临,滕王阁的巍然耸立。不仅如此,诗人还以昂扬的格调,舒缓的节奏,表现出闲云悠悠、物换星移、春秋代序,岁月虽然无情地流逝,滕王阁仍旧岿然不动,窥其风格,则于雄健中见绚烂。又如“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水。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竹晦南河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归,林端照初景。”(《山亭夜宴》)这里,寓绚烂于清幽深邃之中,衬托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诗人笔下的房舍、山亭、小道、山岩、屋门、河水、潭影、朝阳等,都染上了鲜丽的色彩。再如:“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明霞;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林塘怀友》)这里的境界就不是清幽,而是明丽纤秾了。屏风上画的春草、仙女织成的彩锦虽然很美,但哪里有山水路上迎面扑来的飞花好看呢?诗人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绝妙的风景图。
其他如“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寒夜怀友杂体二首》其一);“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登城春望》);“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秋兴》);“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赠李十四二首》其二);“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睨极,花树映边亭”(《早春野望》);“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蓬”(《冬郊行望》),这些诗,虽有壮丽、幽丽、明丽、清丽、秾丽之分,但都是绚烂多彩的。至于绚丽之中如何区分壮丽、幽丽、明丽、清丽和秾丽,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涵咏体会。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王勃的某些诗作,也有雕琢的痕迹,如“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同上)之类的句子,没有完全摆脱六朝文风的余习,但毕竟为数不多,不能取代他的诗作的绚烂美。
#诗词#
夏日扬州旅游,写七律4首纪念。风流明月空遗影,梦想诗人正少年
朦胧具有特殊美感,诗词创作中常用,本文告诉你怎样才能掌握手法
老马识途因梦在,青山错路少人行。原创七律3首,我以诗词写人生
诗词要简约,但不等于晦涩,两者该如何平衡把握?学诗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