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高阁远望一扃牖,心念冰封六欲魔彷徨寻
TUhjnbcbe - 2024/9/8 18:15:00
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 https://m.39.net/pf/a_4633653.html

深夜接到咨询一份,因为是限时回答,又只有晚上有时间,那就只有熬个夜了。

因为是初学七律创作,我想先发文让您看看,并给予我指导。我想这样专门的求教对我创作水平的提高会更有帮助。以下是内容:

《不敢高攀》

石桥石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

冬雪纷纷凝步履,寒风瑟瑟恨蹉跎。

阁楼闺中一扃牖,紧锁心扉六欲佛。

此去客家摘玉叶,却言风雪裹足说。

首先我们看律诗规范,如果是使用电脑格律判断,这首作品格式没有问题。这是一首新韵七律,平起不入韵。平仄严合,格律正确,没有变格,没有拗救。

但是——这世界上的事情最怕“但是”,电脑不是万能的,而且很有可能误导初学者。我们看颈联的“阁楼闺中一扃牖,紧锁心扉六欲佛”的出句“阁楼闺中一扃牖”,二四六位置为“楼、中、扃”,分别为“阳平、阴平、阴平”,这是彻彻底底的失替。

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自己合律呢?很可能是盲信电脑的缘故。在电脑的分析中,它只知道“中”字是个多音字,但并不能区分这个字在句子中的正确发音,所以它会认为在这里可能发第四声,“楼、中、扃”三个字的平仄为“平、仄、平”,因此是相替、合律的,从而判断整首诗合律。

可是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把“闺中”读为“闺众”吧,所以我们写格律诗,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根据诗意做出平仄判断,这样才能避免出律。

为什么要写格律诗,不仅仅是为了合律,而是为了吟诵音律美。“阁楼闺中一扃牖”,新韵正确平仄标注为“平平平平平平仄”,出现六连平,这是万劫不复的玩意,连古风都不能这么写,所以这里是必须修改的。可以换成“里”字,不过也不好,虽然相替了,仄音还是太少,我们后面结合诗句内容再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其它关键位置平仄都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猜测他是使用了电脑鉴定平仄的缘故,大多数情况下,电脑不会出错,就是不能判断多音字正确发音。电脑只有“0”和“1”,一旦出现可0可1的状况,就短路了。

是不是格式就没有其它问题呢?当然也不是。从律诗要求来看,中二联对仗很明显出了问题。颔联对仗前四字不错,后三字拉胯,颈联看样子是想写流水对,结果完全流了,除了“一”、“六”二字,其它则松散得连宽对都算不上。

对律诗而言,这显然是不合格的。但是对仗的修改和平仄韵脚不同,是必须联合内容变动来调整的,我们可以把它放到格式之外。对仗更讲究的是文采和文字功力,与简单的平仄理顺不一样,必须和内容修改同步进行。

那是不是只需要从内容意境上来看这首诗呢?

其实一首诗,内容是诗人心声,意境是诗人水平,这两样东西,别人是帮不上忙的——我只能让你的作品合格,当你超越了合格的境界之后,我也只能在文字修辞和文法通顺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也就是说,如果我来写,我会如何构思,然后如何用通顺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其中字词结构的问题是有原则性的,而文法表达则是各有所好的,只分手段的不同,并无高低。

当一首作品不需要格式修正的时候,要如何判断它的好坏?读出来,并且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尽我所能读懂它,再看作为读者的感受是否契合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如果是契合的,那就说明作者的表达没有问题,读者的阅读也没有问题。

如果我们理解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大相径庭,那就一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诗以言志——但是你说出来的志气、情感,是需要让人看懂的。诗是韵文,它终归是文章,是语言交流的载体,起到的作用是交流,只不过是用押韵的,有节奏感的形式吟诵出来,让读者共情。

那么我们就来赏读这位朋友的七律,因为他自带了写作手记,是可以印证的,作者、读者感觉是否一致,我能否会从你的诗里面感受到你要表达的情感——这就决定了这首作品的成色。

注意,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格律之上的。初学者往往会为了平仄合律,出现凑韵之类的毛病,也就是改变文字结构,以求平仄合格。

这也不是不可以。合理的就是“诗家语”,而不合理的就是生造硬凑,是“凑韵”。

这其中的度在哪里?在大量的阅读所建立起的诗感中。什么是诗家语?因为有过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啰嗦。

我们来看他这首作品,同时进行字面修改,理顺文法逻辑——再申明一次,这种修改只是个人看法,看不看是我的事,改不改是作者的事。

《不敢高攀》

石桥石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

冬雪纷纷凝步履,寒风瑟瑟恨蹉跎。

阁楼闺中一扃牖,紧锁心扉六欲佛。

此去客家摘玉叶,却言风雪裹足说。

首联“起”,“石桥石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写景,交代事由,很好理解,也没有什么问题。

石桥过去,一条石子路连接着村舍,我慢慢地信步而行,这是想去谁家呢?

这联不错,写了景,有情境,也有诗人情感的零散体现(信步、踱步),不着急,看上去没有目的,实际上也制造了悬念——我们知道但凡这种口里说“没有”,就一定是心里“有”,所以这里也制造了一个“去哪儿”的悬念。

起步是很好的,但是出句两个“石”字落了写诗中的下乘——也许确实是石头桥,石头小路,但是这种重复对诗意的凸显有没有意义?很显然并没有,所以这不仅对用字造成浪费,也会对音律造成一定影响。这是非必要重字,我们改掉一个,用“小”字替换,增加一个描写角度。至于是“小桥”,还是“小径”,都是可以的,可以参考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平仄正格安排。

“石桥小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

颔联“承”,“冬雪纷纷凝步履,寒风瑟瑟恨蹉跎。”继续写景,并通过写景带出个人情感。

大雪啊,纷纷扬扬,行走逐渐艰难。寒风瑟瑟,让我为自己的蹉跎年华心生怨恨。

这两句有什么问题?其实从对仗格式上来说,词性之类的东西,都还行,但是在逻辑上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凝步履”?那是因为“冬雪纷纷”,这是有因果关系的,那么“恨蹉跎”,是因为“寒风瑟瑟”吗?很显然并没有因果关系,这就是为了对仗造句而已。因为下雪,所以我走不动了,这是正常的,但是因为刮寒风,我就为自己蹉跎年华而怨恨、遗憾?

这不对吧。也就是说,这一联的对仗拉胯其实与形式无关,而是与逻辑有关。

这实际上就是纯粹的内容、写法问题了,我们要拣选与逻辑匹配的意象来进行对仗安排——首先要逻辑合理,然后再讲文法,再讲对仗、格式。

什么样的意象会让人联想起蹉跎时光?自然界大多变化,有时间段的变化都是可以的,唯独不停的瑟瑟寒风是持续性的,体现不出阶段性变化的,不适合用来表现这种意境。我们也要注意整体的画面营造,出句写了下大雪呢,而且是“纷纷”,也就是杂乱的下着,那么意象选择就不多了,比如日月星辰,这些就都不适合出现了。

当然如果需要的话,跳出写景也未尝不可。

写到这里,我们又会发现一个问题。首联的“信步踱”,和颔联的“凝步履”又不对付了。前面刚说出门散步,后面就大雪让人步履艰难,这其中没有过渡,是讲不过去的。虽然说诗是跳跃的语言,但是跨度太大,让人感觉扯淡。

要理顺文思,就需要在颔联出句交代忽然下大雪,对句再选择合适的意象转到蹉跎年华中来。我们用“忽来”替换掉“纷纷”,用“大雪”换掉“冬雪”,“大雪忽来凝步履”,将它和首联逻辑理顺,再来考虑颔联对句问题。

我们充分打开自己的思维联想一下,风雪之中,还有什么活的,动态的意象能表达出阶段性的时间变化?

“大雪忽来凝步履,寒鸦四散恨蹉跎。”

也不算很贴切,但是从画面感来说,算是能够说得通,看到寒鸦在雪中飞散归去,让我不禁感叹自己的年华空耗。怎么说也比吹了一阵寒风就“恨蹉跎”要有前后因果吧。

颈联“转”,“阁楼闺中一扃牖,紧锁心扉六欲佛。”这转到哪里去了呢?不是很明确。首先我们搞清楚“扃牖”是什么意思。扃牖,作名词的时候是门窗的意思。“扃”是门、门栓,“牖”是窗户。作动词的时候,是指关上窗户。用在这里“一”这个量词后面,只能是名词,那么“一门窗”,这解释也太别扭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一扇关着的窗户”,也可以理解为“一关上窗户,就……”

“六欲佛”是什么?这个词应该是生造,没有这个佛。佛教有七情六欲之说,不过要刨根底的话,七情六欲于儒家才是根底,这里我们就不详说了,否则又是一大篇文章。我们采用当下普遍说法,佛家的“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相对儒家的“生死耳目口鼻”六大感官欲望,佛教的欲望就目标明确得多——就是泛指男女之间的欲望,当然在当下也可以有男男。

因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作者会“恨蹉跎”?那是男女之间关系的遗憾,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至今都感到悔恨。

但是意思是了解了,“六欲佛”这个词还是非常荒唐,甚至会引发一些人的抗议,这类词语切忌生造——因为这些信仰的人非常脆弱,经常觉得别人是对他的冒犯。

阁楼上闺房的一扇关闭着的窗户,紧锁着我心中的欲望(隔绝着我的欲望想象)。

要把这个意思表达好,改掉不合适的词,还要保持对仗,颈联的调整是有些难度的。出句的说法其实也不好,“阁楼”又“闺中”。同时我们还要记得这一联出句是失替的,所以要在平仄和内容上调整。

“高阁远望一扃牖,心念冰封六欲魔。”

将“阁楼闺中”换成“高阁远望”,解决失替的问题,同时增加一个动作,远远眺望,发现高楼上的窗户紧闭着。因为要对仗,只能把“心扉”提到前面和“高阁”对仗,又因为平仄缘故,改为“心念”,同样将“紧锁”动作换到后面对仗,因平仄原因换成“冰封”。

用“魔”代替“佛”来形容人心内的六欲,也许更容易让人接受。

远望你的住处,高楼坚壁,窗户紧闭,让我心中的欲望跌入冰窟,被封冻起来。

尾联“合”,“此去客家摘玉叶,却言风雪裹足说。”文法上还是能说通的,颈联的句子表明心中欲望被锁,尾联就承接了这种行动,同时合回首联,回答“欲访谁家”。“玉叶”是花木叶子的美称,也用来指代云彩、皇家血脉,放在这里自然是指引起“六欲”的人物,因为其它解释都不适合这个大雪天——这也会影响这个意象存在的合理性。我们用“寻旧友”替换掉不切实际的“摘玉叶”。

我原本是要去那儿探访一下心中的暗恋(六欲),却只说这风雪太大,让我无法到达。

这一联内容没什么问题,但是对句的“言”、“说”是很明显的重复表达问题,而且这一句完全没有诗的节奏感,用来收尾是非常拉胯整首诗吟诵感的。这就好像一堆人走方阵,前面一二一、一二一走得挺来劲,最后一下瘫倒在地上的了。

“此去客家寻旧友,奈何拦路雪风多。”

末句改动非常大,这倒是没什么好解释的,只是我在吟诵到这里,顺口而出,大意差不多。“客家”如果是指客家族呢,倒是可以,如果是“客人家里”的解释,那其实也是不合适,因为不了解作者在这里作何指代,就不进行调整。

刚参加工作之时的一些感受而作的。当时是本校一位秀色可餐的才女,因为都是篮球爱好者,我想去拜访她。可他们集团大佬云集,我望而却步,只能作罢。她并不晓得我曾在想去看她的路上独自徘徊过……

整首作品赏读调整下来,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这是诗人在一个雪天,散步到曾经的心中爱人的地方,想去探访,却最终不敢的一种心态描写。这和作者手记虽然有些微不同,但是和他律诗原作倒是没有什么不同。

以上调整,更多是根据逻辑、文法、修辞、诗词特性做出来的,也有平仄的改动(很少),内容和意境与原诗出入不大,所以这依旧是他的作品。

我们再来做一下作品比较:

《不敢高攀》

石桥石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

冬雪纷纷凝步履,寒风瑟瑟恨蹉跎。

阁楼闺中一扃牖,紧锁心扉六欲佛。

此去客家摘玉叶,却言风雪裹足说。

《冬日踯躅寻旧友遇雪而返》

石桥小径连村舍,欲访谁家信步踱?

大雪忽来凝步履,寒鸦四散恨蹉跎。

高阁远望一扃牖,心念冰封六欲魔。

此去客家寻旧友,奈何拦路雪风多!

当然还可以再炼字、炼句,让表达更加明确、畅通,让音律更加通顺清朗。

再说一遍,除了第七句的平仄失替,其它地方的不同都是个人写作习惯,不代表就比原诗要好。

格式可以指正,内容意境只能沟通交流。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阁远望一扃牖,心念冰封六欲魔彷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