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详解固原面食的味道
TUhjnbcbe - 2024/4/6 15:17:00

因受地方所产农作物影响,固原回族群众形成以面食为主、其它为辅的饮食习惯,如黄米饭和小米稀饭、油炸系列食品、烙蒸系列食品、手擀面系列食品等。

这些食品能够依据同一原料制作出品种多样、色彩丰富、颇具特色的系列食品,既有民族性、区域性又有普遍性和独特性。

固原回族面食制作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以煮、蒸、炸、烙、烤、煎、炒、熬、冲等方法为主,技术精湛、名目繁多、新颖独特、别具风味,具有香、甜、咸、辣、酸、软、硬、酥、脆、黏等民族特色。

油香

油香是固原回族对油饼的特殊称呼,一般为直径约15公分、厚度约2.3-2.5公分的圆形或扁平状的油炸面食。

油香有多种做法,常用做法是在白面中放入一定比例的矾、碱、盐,用温水搅拌和匀,发酵后,揪成面剂,擀成薄圆饼放入油锅内炸制而成。讲究的要用香油炸,故名油香(也称香锅)。

有的正中戳上一个洞,有的则在油饼上划上二三个刀口。油香炸时既不放盐也不放糖,取其自然之味,具有外焦里嫩的特征。

馄馍馍

馄馍馍,是固原回族的独特风味面食之一。

相传在北宋末年至西夏建国时馄馍就开始在回族先民当中制作,元朝民间已经盛行。

关于馄馍馍的来源在回族民间虽有好几种传说,但大都与回族在历史上的野外牧羊生活有关。

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回族牧羊人每次出去都要几天乃至十几天才回来一次,常常要在野外生活且带锅碗、背上米面,还要找水,非常艰辛。

时间长了,回回牧羊人为此发愁。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回族老人在别人家发现了两个铜罐,一大一小,能套在一起,既可做饭又能背水,就花钱买上了。

在一次做完饭后,他将剩面放到铜罐里。下午做饭时面已发,他当时想做馍馍没蒸笼也没有锅,就拾了一堆柴准备烧,火大了会烧糊,小了怕不熟,后来待虚火着完之后,再在草木灰中烧,结果烧成功了。从此,馄馍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固原回族民间的馄馍锅有铜的、有铁的、还有铝的,形似饭盒,形状有长方形的,也与有圆形的。

干粮馍

干粮馍也是固原回族久负盛名的食品,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固原各地就有回族经营干粮馍。

今天,在固原各县城、乡镇都有多户人家专门经营干粮馍。

其方式一般都由小孩提上竹筐,盖上纱布,沿街叫卖,特别是南来北往的乘车客人一到,他们就主动上前去卖。

干粮馍不仅是一种待客食品,也是一种远途旅行的方便食品。

干粮馍的特点是用纯面粉制作,不加任何佐料且用慢火烙成,保存时间长,不易发霉变味,深受食客欢迎。

麻花

麻花是固原回族制作精细、品种多样的一种清真食品,有蜜麻花和淡味脆麻花两类。

脆麻花又可分为三股麻花、绳子头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等多种类型。

这些麻花的原料成分略有不同,搓法形式多样,色鲜味美。

花卷

花卷是固原回族艺术化的馒头,因其卷裹如花蕾而得名。

花卷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根据加入的辅料不同,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

花卷的层次越多,拧成的花就越多,口感也更加松软。

在固原回族居住集中的城乡,花卷种类很多,如糖花卷、咸花卷、芝麻花卷等。

油旋子

油旋子俗称花子抖皮袄,为固原回族烙饼中的佳品。

用凉开水发面,加入适量苏打揉匀,擀成饼,抹上清油,再洒上香豆粉和干面粉,卷成圆卷,切成若干份,擀成小圆饼,上面再涂上清油人锅烙熟即可。这种饼柔软可口,色香俱全。

手擀面

手擀面也叫“长面”。这种面在和面时要添加一种当地产的“米蒿子”面粉,可使面条味香且有筋骨。

待面饧后要用长擀杖,擀成一大圆张,稍撒上一撮面粉,然后折叠成几层,用刀切成又细又长的面。

手擀面主要讲究和面、刀工和汤的制作技艺。

回族在招待远方来客或在喜庆的月子里常常做这种面。如农村新娘子到婆家的第一天晚上或第二天晚上就要亲自做一次长面,这也是亲戚和婆家人检验她的锅灶能力如何的标准。

因此,有的回族人切下的面就像银丝挂面一般细。

小揪面

固原回族有汤肉揪面、炒揪面两种。

但做揪面时都要求所需要的“面”不要过硬也不要过软,面和到刚能粘到手为宜。

汤肉揪面要首先要做羊肉汤,羊肉汤里瘦肉多一点,外加一点肥肉,羊肉要切成指头大小后放到锅里炒。在肉的水份炒干之后,就倒入胡椒粉,盐、葱、蒜等,再加入醋和水。

这样,羊肉的香味百米外已是香飘四溢。

炒揪面则是在把面揪到锅里后,另用一个炒锅倒适量胡麻油,将新鲜羊肉丁下锅烧干水分后,再放人少量的大辣椒、蒜片、葱丁、黄花和调料,接着把面捞到炒锅里翻炒入味,最后少加一些鲜汤。

固原回族揪面之所以好吃,一是面揪得好、又筋又滑,保有面的筋韧度;二是羊肉新鲜,吃起来口感好;三是用碟子不用碗,使揪面不易黏结。

羊肉臊子面

固原回族做臊子面在选肉上一般选羊后腿的瘦肉切成丁状,然后放在锅里进行翻炒。

在水份炒干时,放上盐、生姜、红辣面子等调料。再炒几分钟,加适量水(必须是冷水,热水肉会变红)。

臊子面和法也是非常讲究的:水要一点一点的倒,用筷子或手把面抄匀,水不能倒的太多(如这样和出来的面叫伤水面,吃着口感不好,且面无筋度)。

接着就是揉面,面一定要揉到“家”,揉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让面饧一饧,再开始揉。

等到面揉的光光的,再用擀面杖把面擀开,一定要把面擀的薄且均匀。

面擀开是一个圆,把面先对折,再对折,就成了一个扇形;然后切掉其中一个边,留一个固定的边,一个手压住面,另一个手“犁”面,刀“犁”手走。

这样犁出的面,擀的面有多大“犁”出的面就有多长(现在常用压面机压面)。人们在过生日通常吃这样的臊子面,所以又称长寿面。

烩刀削面

固原回族做刀削面时讲究把面和的软硬适中,再饧一会儿。

同时,把适量香油放进锅里烧开,放上葱、调料、蒜、醋和酱油,炸至发黄,再放入切好的辣椒、西红柿、盐和蒜台和少量的肉类。

最后是加入少量水,让汤和肉、菜用小火炖一炖。用于烩刀削面的面,要一再揉,直到揉得光光的;才用刀把面削进开水锅里煮。

当面煮到九成熟时,就捞出来放进做好的(少量的)汤里和菜烩在一起。这就是烩刀削面。

粉汤饺子

粉汤饺子实质是粉汤加饺子,也是一道富有固原地域特色的回族食品,俗称“皮条拉石头”。

在这里,“皮条”指的其实就是凉粉。这种凉粉是选用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

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可久滚不糊;而“石头”自然是指饺子,将凉粉,饺子加上木耳黄花等配料倒入鲜美的羊肉汤中煮熟。

临出锅时,调放食盐、生葱、醋、油泼辣子、味精等,就制成了酸辣可口的特色小吃。

其味酸辣可口,有发热去寒之效,颇适合寒冷地区的人们食用。

生汆面

生汆面一般做法为:用鲜牛、羊里脊肉切片入锅,与面食同煮,放酱、醋、葱、姜、盐等佐料,面熟即出锅。汤鲜肉脆,味美可口,以原州区三营镇的生汆面最为有名。

生汆面当是固原回族的传统主要面食,这可从这首“花儿”中看出:羊肉稍子生汆上,凉黄瓜要拌个蒜哩;光阴穷了心宽敞,云彩里把太阳盼哩。

牛肉拉面

牛肉拉面是从兰州等地传入固原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被当地人誉为“固原麦当劳”。

固原牛肉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西北地区,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这也是固原回族饮食中一种绕有情趣的风味小吃,味道独特,方便实惠且价廉物美,吃者甚多。

羊肉泡馍大体分两种,一种用羊肉泡,一种用羊的头蹄、下水等为原料来泡(又叫杂碎泡馍)。

具体做法就是把羊肉、羊杂碎加工煮熟后切成丝条,把“锅盔”掰成指头大小的块状,放在碗底;再给馍上面抓放一定数量的杂碎丝条、熟萝卜等,用煮肉汤泡,加进葱、姜、辣椒、油、盐、香菜和味精。

这样做出来的羊肉泡馍,红绿白三色相间,味道鲜美。

剁荞面

剁荞面,顾名思义是用刀剁的荞麦面。

“剁荞面”制作过程不复杂,只是剁面刀是特制的,与普通菜刀不同。

此刀约2尺长、1寸宽,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两端按着两个木刀把。剁面时,先将和好的荞麦面揉成一个圆团,放在面案中间稍靠后;然后用擀杖将面团的一部分擀开,比擀白面条稍厚一点;接着两手握刀,开始由前向后剁,一根根面条就很整齐地排列在面案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进锅里。如配上羊肉臊子,吃起来几鲜润滑爽、清香可口。

燕面柔柔

燕面即莜麦面,莜麦在固原叫燕麦(也叫大燕麦)。

现燕面柔柔利用模子压出,用蒸笼或蒸笆蒸熟,再用做凉菜的方法拌出,吃起来柔软上口,具有独特的清香味,是固原各地大小食馆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味菜”。

南来北往的客人到固原后都要品尝柔柔,吃后赞不绝口,有的临走时还要带上一些。

文字来源于《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一书

图片源于百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详解固原面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