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湖开始恢复“体形”
作者:许怡平 江兴旺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03-25
望江县的武昌湖正以平均每年1平方公里的规模“长大”。通过近10年坚持不懈地科学治理与保护,这个历史上曾经因为围垦和淤积使面积缩小了近70%的湖泊正在开始恢复“体形”。
根据统计,历史上武昌湖原有面积为291.3平方公里,建国后淤积及围垦面积达186平方公里,占原有湖泊面积的69.3%,原来与武昌湖相连的赤湖、漳湖已基本全部被围垦,致使武昌湖的水面大范围缩小,圩堤占据了正常的行洪通道,阻碍了湖泊行洪,给湖区防洪带来严重影响。与此同时,人为破坏与盲目开发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湖底泥沙淤积增多。
1999年,武昌湖最高水位达到16.89米,持续50多天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至0.6米,沿湖农作物、房屋、公路和大量堤防、桥梁、涵闸等水利设施遭到毁坏和淹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痛定思痛。为彻底改变“邻湖灾频”的状况,让武昌湖回复它曾经的风采,充分发挥其在蓄洪防旱、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控制污染、调节小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的作用,望江县下定决心保护与治理武昌湖。经省*府批准,武昌湖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严格禁止围湖造田的前提下,综合运用退耕还林、河道疏浚、清淤扩湖、水土保持、生态调控、合理开发等措施。这种科学地治理与保护使武昌湖的自我调节功能开始逐步恢复并发挥作用,面积缩小的趋势终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据有关部门的观测与统计,近3年,剔除季节性丰水、枯水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后,每年湖面的实测面积都增加了1平方公里左右。
环境是否得到了改善,野生动物最有“发言权”。根据观测,现在每年冬天都有数十万只水鸟在武昌湖内越冬,种类有60余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天鹅、鸳鸯等。
“治理和保护武昌湖是一件惠及子孙的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亲历过1999年那场大洪水的望江县高士镇农民檀志清的话代表了湖区群众的心声。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