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蕴含4个人生道理,细细品玩读用无穷,看懂可领悟人生真谛
文
晓生
说到“太极图”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就是一个圆圈,里面两条“阴阳鱼”,这个图案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图案,古今中外,在人类的历史上它无处不在。
在我国,关于太极图的由来,版本很多,什么周氏的,李氏的,齐氏的,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个,我们今天只说现在流行的,就是上图这个由两条阴阳鱼组成的太极图。关于这个太极图也有不少争论,比如鱼头在上还是在下,白鱼在左还是在右,两条鱼该该朝哪个方向旋转等等,也是各种说法都有。
晓生觉得这些问题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两条鱼是不断旋转的,只要不配合八卦来说,它朝哪个方向都是有可能的,就是说方向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至于它旋转的方向,肯定是朝着鱼头的顺时针方向了,谁家的鱼还倒着游吗?这些都是常识,没有必要做无意义的标新立异。大家看这个太极图,不论是白鱼还是黑鱼(阴鱼和阳鱼)都是由鱼头、鱼眼、鱼身、鱼尾四部分组成的。
这其中蕴含了4个人生道理,细细品味更是妙用无穷,如果能参透这些道理就能帮你领悟人生真谛,今天晓生就和大家聊一聊都有哪些道理。
一、凡事不可太较真,该圆滑时就圆滑。
大家看这两个鱼头都是圆的,大家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鱼吗?没有吧?尖脑袋的鱼倒是没少见,为什么这儿鱼头是圆的呢?头乃一身这主,主导人的行为,头画成圆的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该圆滑时就圆滑,不要太个性,更不要钻牛角尖。
古代的文人是比较爱钻牛角尖的,说好听点是文人气节,说不好听了就是迂腐,其做法是对是错,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家都心知肚明,处世圆融一些确实能让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古代文人的毛病,我们该改还是要改的。
其实想想,我们没有什么值得较真的,每个人都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带不来一片云彩,也带不走一片云彩,现在我们所争的那些东西,年老之后或许都会觉得很可笑,百年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抔*沙一捧土,当初争的又是啥呢?
二、在困境中要看到希望,在顺境中要提防危机。
我们再看这两条鱼的眼睛:白鱼生的黑眼睛,黑鱼生的白眼睛。这就是告诉我们,困境中总有希望的种子,顺境中总埋有危险的伏笔,我们既要学会居安思危,又要学会逆境求生。
没有谁会一帆风顺,也没有谁一生总是坎坷,人总是在福祸相伴度中过这一生。生活就像一辆前进的大马车,每个人都被绑在这辆大车的车轱辘上,随着生活的前进,我们的人生就会上下起伏,周而复始。这就是人生的困境和顺境,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找寻希望,在顺境中提防危机,因为这比较难做到的,所以用两条鱼的眼睛来给我们提示,越是在顺境和逆境这样的人生关键时刻,我们越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在生活这辆大马车上掉了下来,因为我们是在车轱辘上,掉下来可就到车轱辘底下去了。
三、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学会放低姿态。
细看这两条鱼你会发现,除去鱼头鱼尾,这条鱼是没有身子的,这就提醒我们,不要把自身看的那么重要。
人人都渴望尊重,渴望被认可,渴望存在感,可这些恰恰又是人生的陷阱。当你沉溺于此时你就会发现人生过得很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时时从自身出发,以自身为标准来评价外界的好恶,岂不知外界的标准是不会因为你的好恶而改变的,你这样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这样说不是让大家一味的顺从外界的条件,而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让自己适应外界的条件,外物是死的,我们人却是活的,你说该让谁去适应谁呢?不要不服气,更不要老是一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姿态,那是佛陀,不是你,我们正常人就该做一些正常人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低姿态,稻穗之所以低下头,是因为它成熟了。
四、要勇于接受命运的改变,以平常的心态坦然处之。
这两条鱼都是首尾相接,以头接尾。这就是各领风骚数百年,该退场时就退场,不要留恋,更不要彷徨,人生就是这样。
不论是久居高位的领导,还是企业的负责人,抑或是家庭的家长,都有从所在“位子”上下来的时刻,这是不可避免的新旧交替过程,是谁都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时刻一定要学会坦然面对。虽然我们说的简单,可是很多人是过不去心中那道坎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可这道坎是我们不得不过的,这也是人之常情,道之使然。
其实,说到底这都是习惯使然,于其说是你适应了之前那种生活,倒不如说是适应之前的那种生活习惯。确实是一时难以改变,但改变又岂知不是好事呢?那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之前看到过一个视频,90岁高龄的前湖南省某书记,退休后穿着老年衫,拿着老式收音机,在公园里放声高歌《在北京金山上》,那种姿态真是让人羡慕不已,这才是老人该有的样子,和身份、地位无关。
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晓生觉得是认清自己,该拼搏是就拼搏,该放手时就放手,人间没有什么值不值得,只有该不该做。本着道德良知和社会准则放手去做吧,年轻时不拼搏,这不是在浪费生命么?年老时,该放手就放手,不能把晚辈一直拴在裤腰带上,那他们怎么能长大呢?年轻时奋力拼搏,年老时颐养天年,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总之,太极图中蕴含的这4条人生道理,确实能让我们受用无穷,细细品读何尝不能得到人生的真谛呢?人生真谛看似深奥,其实得之也易,唯平常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