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笔下的雪,常常自带诗意,流露出闲适浪漫情怀。即使环境严酷,天寒地冻,也能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唯美诗句。但在璨若星河的诗词宝库中,以雪为主题的作品固然众多,然而写雪后初晴以及雪后阳光的诗作却屈指可数,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在为数不多的此类诗词中,下面六首可谓其中精品,幽寒清新,寒光闪闪,红妆素裹,绮丽多彩,姿态万千,雪后美景在这些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雪晴云淡日光寒”是雪后清晨阳光固有的特点,此时,天寒地冻,银装素裹,虽然已经旭日东升,但依旧云彩淡淡,初升的太阳在大雪严寒前也显得没有活力。诗人没有写正午的阳光,因为在这里,诗人是由大雪之后的寒冷,来写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情景交融,对自己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同时含蓄地表现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因而这里的阳光不会是霞光万道。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首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诗中并没有明写阳光,但通过几个字可以体现出来:一是“积雪浮云端”中的“浮”字,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为什么用“浮”字?因为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二是“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写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少室雪晴送王宁
唐李颀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此首七言古诗,写少室山雪后初晴,诗人送友王宁远行时所作。少室山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诗人写出了少室诸峰雪后的奇姿丽容。主要体现在一二和五六四句。“一峰晴见一峰雪”,雪后初晴,少室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溶化,现出了青翠秀美的本来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阳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盖,在日光映照下,红装素裹,更加绮丽多姿。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这两句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动态之美。落日余辉,斜照山峰,那夕阳的红光给少室诸峰一座一座地着色,使少室诸峰不断地变换着色彩,一时说不清它的奇妙、绚丽;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生动活泼,婀娜多姿。诗人既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少室诸峰的绝妙奇景,又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这首诗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第三句直言自己的喜爱之情,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词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生动形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