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召让云彩灯成为民间文化一棵常青树 [复制链接]

1#
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8849093.html

近段时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大关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云彩灯”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李俊对“云彩灯”舞蹈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组织社区群众对云彩灯的基本步伐、队形变换、演出服装、灯盏幻化进行排练,既适合于重大节庆期间文艺汇演,又适宜于市场化演出,拓展这一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

第六代文化传承人张轩在认真细心地制作云彩灯。

《云彩灯》是流传在南召县云阳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已有多年历史,其特点是演员手持两盏“云朵”彩灯上下翻滚,翩翩起舞,变队、造型、对字,见灯不见人,优雅、美观,是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随着舞者的队形变幻、灯盏起落、音乐转换,幻化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云彩、祥龙以及组成带有美好祝愿的词汇。

第六代非遗文化传承人张轩指导群众演员排练云彩灯。

云彩灯舞表演起来优雅大方,韵味无穷,营造出童话、寓言般的意境。状如云朵的彩灯,在昏暗的夜色里灯光流转,随着舞者移步换形,配以宫廷古乐,让观舞者陶醉其中,如醉如痴。云朵在舞者手中飘动,时而幻化成出水的芙蓉,盛开于微风吹拂的湖面,倏地花瓣片片飞去,变成一只翩跹的蝴蝶,戏于烂漫的花丛间。随着一阵打击的响起,云朵经过疾速的运动,各灯首尾相接,演化为一条祥龙,盘旋飞舞、行云施雨。最后,舞者把云朵迅速组合成“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让观众在喜庆的氛围中被其艺术魅力折服。

南召县云阳镇大关村群众在表演民间舞蹈云彩灯。

云彩灯的起源于清顺治年间,一名嫔妃命宫中匠人创制云朵状的彩灯,以彩灯伴舞歌唱,受到皇帝赞赏,从而在皇宫王府中流行开来。清朝乾隆十五年,由云阳人褚方昌引进改编。他根据所熟悉的宫廷舞蹈,编排了云彩灯舞,组织家族子弟在褚家祠堂排练后,于当年元宵节走上街头为乡邻献艺,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从此,云彩灯舞便在当地扎下了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据李俊介绍,云彩灯有三绝,一是灯绝,用木头和纸扎成云朵状的灯,灯上彩绘吉祥图案,连贯起来成为龙在云中腾挪翻卷的意象,且在表演者组成各种吉祥的字形;二是舞绝,舞灯时,持灯人首尾相连似舞龙,在黑暗的背景中,只见云彩灯在人手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舞动,随着队形变换,彩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闪烁明灭、扑朔迷离,如在白云中游移;三是曲绝,云彩灯唱念做打齐全,灯舞有自古相传的曲谱和唱词,舞灯的同时演唱词曲,视觉听觉都很愉悦。

云彩灯最早是用桐木做成云朵状灯框,外面糊上白纸,里边装点蜡烛,舞时灯光流动,熠熠生辉。年,民间艺人张富来对云彩灯进行了改进,用白绸子饰面,彩绘龙头、龙身、龙爪及各种花卉图案,内装电池和灯泡,提高了舞蹈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乐曲也由原来的箫和笛,增加了锣、鼓、二胡、唢呐等,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其子张轩又于年再次对云彩灯舞表演进行改进,由原来参演的4男4女16盏灯,扩展到8男8女32盏灯,使舞蹈阵容更强大,既适合春节踩街活动,又适合登台表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这一民间艺术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张轩是云彩灯舞的第六代传承人,自小受父亲的影响,他就喜爱云彩灯,成了大关村云彩灯舞的“头只灯”,其家族中叔娘、堂弟、妯娌和儿子等,均是云彩灯舞蹈的主要演员。为使云彩灯能够传承发扬下去,张轩收徒90人,传授辅导群众演艺人员人以上。

南召县云彩灯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上精彩绽放。

年以来,云彩灯舞曾被河南电视台录制展播,也曾在河南省“群星奖”评选中获奖,受到广泛赞誉。年,云彩灯舞入选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6月南召县云彩灯演出队伍邀赴京参加央视《星光大道》,美轮美奂的表演成为全场的亮点,受到主持人和观众的称赞。

为使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时代传承下去,第七代文化传承人李俊动情地说:“云彩灯是全国优秀的民间舞蹈,不但不能在俺手中失传,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我不断地探索对云彩灯演出形式进行改进,逐步走市场化路子,在市场竞争中繁荣民间文化,让云彩灯成为民间文化一棵常青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