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空气中弥漫着高亢而乡土气息浓郁的弋阳老腔。头戴面具,身穿长衫,腰系战裙,背插靠旗,手持刀枪,边歌边舞,动人之处,一旁的观众忍不住拍手叫好。
说到贵州,我们不难想到的是千户苗寨和美味酸汤鱼,但还有一个值得让大家记得的历史——那是来自年前的一群人留下的一种声音,人们称它为“戏剧活化石”,它就是“屯堡地戏”。
“戏剧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明王朝建立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元朝残存势力的拼死反抗,边疆“诸蛮”不停地叛乱。为了防范“诸蛮”叛乱,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卫、所驻扎人马。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屯田的结果,巩固了边疆,养活了士兵,发展了当地经济,带来了中原文化。
现如今,安顺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地戏演出时,村口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部分组成。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地戏面具上的那些符号
地戏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服饰道具的精美。披肩、对襟衣、黑纱帕、战旗、背包、布鞋……最核心的是地戏面具。“面具是地戏的核心灵魂,最为重要。”在安顺地戏的市级传承人朱正洪看来,面具是神灵的象征。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鸡,以鸡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符号一:云彩。每个地戏面具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云彩,尽管经过不同民间傩匠的表现手法,有的匠人直接雕制、有的匠人用颜色勾画,但是不管怎么样,其中的涵义不变,表达的是面具代表的忠烈们已经成仙。
符号二:镜子。即照妖镜,是辟邪驱邪的意思。地戏面具上安装的一个个小镜片,它所威震的不单单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妖魔鬼怪,而是一切不好的事物,如病魔、歪风邪气等,当一切不好的事物来到,将通过镜子把一切反射回去。
符号三:动物。在地戏面具上,常见的有龙、凤、老虎、大鹏鸟、蝙蝠等动物。其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地戏面具上的一个共性,除了配角几乎每个面具上都有雕刻不同形态的龙。主要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等合而为一的形象。
符号四:花脸。主要表明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地戏中主要指的是男性。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加上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彩画”。
屯堡地戏,虽然不似京剧那般普及化,但却有着独属于它的魅力。跨过半个世纪的地戏,默默用它的独特留存着那段可能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出戏,唱尽百年历史;一腔情,道尽屯堡故事。
因为大山的阻隔,人们似乎将这些屯堡遗忘了,但古朴且神秘的屯堡地戏,可以将这些历史及故事传唱千里。
转载声明:本号图文内容除原创内容和特别说明以外,推送的稿件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相关内容观点不代表我们平台立场,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在贵州出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