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光同行泰特美术馆在浦美 [复制链接]

1#
皮肤白癜风能治的好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原创王资涵美学时空漫游指南

去年夏天浦东美术馆刚开,第一个大展《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质量就非常不错。

在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阐述了他的“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有波动性,彻底动摇了牛顿的光粒子学说。

到了年,普朗克、爱因斯坦进一步解释了光量子论: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光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又是一种由光粒子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

在这个长达年的大时代中,还有另一群人,他们不是物理学家,不会做实验,而是用画笔呈现了对‘光’的理解:光线、光波、光斑、光影……用尽各种艺术手法,诗意的诠释光。

这群人被称之为——‘艺术家’。

追上光、捉住光、留下光。那怕是一丝幽暗的微芒,他们也想拼尽全力的留在画布上。

这次浦美《光》主题展览,基本都是最近两百年内的作品,用艺术回答物理,是时代的回响,也是诚挚的回应。

因为泰特的前身是国立英国艺术美术馆,所以收藏的艺术品以英国为多。这次展览中也有几位大师:约翰布雷特、威廉透纳、康斯太勃尔、莫奈等等。

「1.海上云隙光——约翰?布雷特」

先放一幅这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被浦美印刷在门票上的作品:约翰布雷特(JohnBrett)《从多赛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这幅画尺寸挺大,比成人双臂展开还要宽,站在画前欣赏很容易沉浸其中。

约翰布雷特(-)

cm.7cm,《从多塞特郡悬崖眺望英吉利海峡》年

布面油画

约翰布雷特晚年之前是‘拉斐尔前派’的代表,风景画非常为人称颂。他如实的描写全部细节,堪称显微镜级别重现大自然。

除了当画家,他还是皇家天文学会成员,发表天文观测成果;

作为发明家,他发明了便携式画架、改良一款望远镜;

作为航海家,布雷特有耐心一次又一次的驶过海面,做出详细的气候笔记、速写和研究,然后才完成了这一幅作品。

照耀在海面上的云隙光,在西方也被称为‘耶稣光’或‘上帝之梯’。

在绘画中,云隙光经常是神圣、崇高、救赎的象征。

它描绘了光线缓缓落在海面之上,同时也通过细腻笔触表现阳光与海水表面波纹互动的光影效果。主题是光在开阔海峡中的效果;色彩浓郁的蓝绿色水面散发出来自看不见的太阳所发出的柔和光线。

布雷特极为细致地对天空和大海进行研究,从而尽可能忠实地重现光在水上所产生的相互作用。

痴迷航海的布雷特在晚年终于攒够了钱,买下了一艘游艇。从此以后,他时常游荡在英国海域,长时间细致的观察作画。

下面是他的另一幅作品《不列颠王国》,未在此次展出,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舒展的杰作。

约翰布雷特(-)

《不列颠王国》

Britannia’sRealm年

.4x.1cm

约翰布雷特(-)

《奥斯塔山谷》Vald’Aosta()

87.6x68cm

上图未在此次展出。虽然这幅画当时没有得到金主的欣赏,还失去了赞助,但仍然被公认为布雷特代表作。布雷特的风景画,完全是表达‘sublime’一词的看图写话。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一再重复着这壮丽崇高、神圣的大自然精神升华。

「2.和光同尘——威廉透纳」

JMW透纳(-)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环境污染导致了全年雾濛濛的天气,每天出门都在沉浸式体验光线的‘漫反射’。

光线、雾气、雨水,英国伦敦当时的名号正是“雾都”。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天气影响了透纳一生的创作环境。

透纳是以一已之力,改变西方绘画鄙视链的人。(后续我单写一篇)

这次展览中,几幅都是威廉透纳晚年的作品,看着就老让我想起‘和光同尘’这几个字。主要是大面积的模糊光影,意境远大于写实画面。听说有时由于画得比较抽象,透纳经常要对他的作品标出哪边是上,以免挂错。

1.《光与色《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年)

这是一个经典的圣经故事,引申自《创世记》,画面展现的其实是大洪水之后。在透纳晚年的思考中,他觉得人类无法管理自然,但又有着破坏和恢复生命的力量。

2.《站在阳光中的天使》(年)

18世纪晚期,关于宗教题材的创作开始复苏。英国艺术家们经常探索字面或隐喻意义上光与暗的相互作用,如阴暗中闪烁的光亮暗示着痛苦中的希望。这展区作品便是从基督教、宗教、精神性、神与人类的关系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角度来解读光线。

透纳的天才之处在于:

第一:照相机式记忆——能随时把多年前看到的景色完整的描绘出来。

第二:透过现象画本质——他的画作其实是抽离形式直击本质,充分启发了印象派。

第三:不在乎年纪——明明要70的老头儿了,还在桅杆上绑了自己四个多小时,为了观察海上的暴风雨。

3.《湖上落日》(SunSettingoveraLake)年

在油画右方的白色其实是阿尔卑斯山,我在画前也努力识别了一会。有记载年时,透纳经常去琉森湖(LakeLucerne),所以推测作品描绘的就是这里的风景。这幅作品,同样体现出透纳对于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把握,尤其是这种明快色彩中水气弥漫的氛围。

《湖上落日》局部

《教学图:透明球体的反射》

「3.天光云影」系列

康斯太勃尔(JohnConstable)

《由草甸瞭望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年)

这里他的云彩实在是画得太生动美妙了。康斯太勃尔最常描绘的就是英国乡村,因为这位艺术家不喜欢出远门,所以就把日常的风景抒情的特别美。

康斯太勃尔

《哈维奇灯塔》

约瑟夫赖特

《月夜灯塔》

约瑟夫赖特

《维苏威火山》

约翰马丁

《被摧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

《玛丽安娜》年

玛丽安娜是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中的人物。

「4.光之印象——莫奈」

克劳德莫奈

《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年

莫奈也是厉害,就在河边一直画了23幅白杨树主题的作品。其它22幅同主题的作品都有大量修改的痕迹,但这一较为舒展的版本是莫奈最喜欢的。

作品太多了,还有印象派的毕沙罗《勒阿弗尔港飞行员码头》、西斯莱《春草芳菲》等等。以及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摇摆》。

关于康师傅,参见「5.光的游戏——艺术互动装置」

菲利普-帕雷诺(-)

《下午6点》

0-6年

艺术品就是照片上这一方地毯。图案是傍晚六点透过窗户投射进来的光影。这件作品总在没有窗户的展厅中展示。

利斯-罗德斯(-)

《光旋律》

黑白双声道电影,2台放映机

艺术家通过黑白线条的变换,配合高频的数字声音,创作的《光旋律》的声光装置。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在这摆了各种姿势自拍,因为没有旁人,所以极为放肆。

完全被光波围绕在身边,加上黑白线条不停的变幻,就真实的感受到了‘光压’的存在。光压(lightpressure)是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会对物体产生作用力,就像风吹动帆一样。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星尘微粒》

不锈钢、玻璃、电机、聚光灯

「6.光的影子——摄影作品」

这次展品都来自泰特美术馆,泰特美术馆主馆在英国,一共四个: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和泰特现代美术馆。

馆藏目前有70,件艺术品,长年进行全球馆藏国际巡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